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天气的变化,能够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去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答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准备:一幅鹰的挂图投影片
二、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借助拼音,带着思考题独立阅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三、教学过程 :
1、用图导课。
①出示挂图。谈话: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们见过它吗?
(贴图)
②出示课题,看看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2、借助拼音阅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再查。
3、说说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弄懂了哪些。
4、正音。(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旋(xuán)、卷(juǎn)不要丢介母ü。
朝是多音字。朝着(cháo)朝霞(zhāo)
朝、逝、沙、尘这几个字是翘舌音。
狂、汪、当、清这几个字是后鼻音,要读准确。
5、认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课有几个自然段?仔细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
③如果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鹰能帮什么忙?
四、组织小组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
第一节
教学内容:交流讨论情况,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
1、指定四位同学读课文
2、根据思考题,全班交流讨论情况。各抒己见,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
3、师生共同学习,分析文章重点。
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点明鹰和人们的关系)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②提问:鹰能预报天气你是从哪几段看出来?
(1)指名读2~3段。
(2)对天气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
(3)提问:情况有什么不同?(时间不同,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都是怎样?
(4)天气变化(由好到坏)过程分了几步叙述。请你画下来,说一说。
3.小声读第四段,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是什么意思?
(1)提问:当人们迷失方向时会是怎样呢?这时,你应该怎样做?
(2)理解眺望一词的意思,用动作演示。
(3)用肯定的'语气读第一句话。通过读理解如果就,要是就的意思。
(4)提问:鹰为什么能帮助迷失方向的人克服困难呢?(因为鹰的生存离不开水和食物,有鹰存在的地方,也就有水源,牛羊和村庄。)理解或许的意思,可让学生用换词方式弄懂意思。
③让学生讨论:说说鹰的这些作用是它本身直接告诉人们的吗?(①长期观察总结出来。②利用动物活动为人类服务。)
4、教师小结
5、有语气地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2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土地平旷(kuàng)
刘子骥(jì)诣太守(yì)间隔(jiàn)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此处隐藏8046个字……趣。)
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这篇课文,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什么?画一画哪句话最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那段日子”、“那些印象”“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到底是哪些日子、哪些印象令作者至今都难以忘怀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画出你的答案来。(将板书改为:“哪段日子”、“哪些印象”)
(设计意图:巧妙布设疑问,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问题的答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快速阅读后,同学们肯定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并说说你的'感受,最好能在朗读时就把你自己的感受加进去。(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句子概括出一个个小标题,然后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及合作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朗读、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三、分类阅读,感悟方法
1、乡村的美景、安逸的生活,相信身在农村的我们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但作者怎么会写得如此感人至深呢?请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句子。(小黑板出示文中句子:
第一组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组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第三组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2、请你读读这三组句子,体会一下作者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观察、比较,体会通过直接抒情和写景、叙事等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掌握语言表达的形式。)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在表达感情时免不了要有直抒胸臆的语句,但绝不能大量空泛地抒情,还可以借助具体的景物和事情来表达,这样写,文章才会更真实、更感人。
四、课堂练笔、学以致用
1、家乡的美景、童年的回忆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几十年后,也许你也会漂泊在异乡的土地上,家乡就像一曲历久弥新的老歌不时地触动你的心弦。试想一下,当你思念家乡时,你会想起什么?是一处风景、一件往事、一个伙伴抑或是一种感动?请你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写作过中也可以借鉴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2、谁能把你写的话给大家读一读,让同学们和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和忧伤。
五、课堂总结,寄托希望
有一句词说得好:“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乡愁的滋味或许只有当你真正漂泊异乡时才能有切身的体会,但老师相信,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我们可爱的家乡,不会忘记故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板书设计]
(哪)那段日子 (哪)那些印象
8、小桥流水人家 (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
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语文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理解词语。积累“约定俗成”、“穷追不舍”、“兴风作浪”、“点到为止”等词语。
3、朗读课文,读懂两条鳄鱼争斗的句子,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
4、继续学习查找资料:收集有关“鳄鱼”的资料,交流资料内容和资料来源。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关于“鳄鱼”的资料,并记下资料的来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鳄鱼捕食的照片。
2、2、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鳄鱼)你对鳄鱼有什么印象呢
3、生交流。(凶猛、残忍、凶残)
4、师:的确,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鳄鱼是一种令人胆寒的动物。但你们知道吗?动物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鳄鱼的争斗“,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5、揭示课题:28、鳄鱼的争斗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自读全文,说说鳄鱼的争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小组学习字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喉咙”、“颌”代表身体的两个部位,明确起位置。
(2)形近字区分:嚣——器 喉——候——猴
3、学生交流。
三、围绕问题,读懂2、3小节
1、默读2、3节,思考:入侵者怎样向罗宾挑战?罗宾又是如何还击的?分别用不同的记号标出。
2、交流读句
3、两条鳄鱼约定俗成的规矩,第一回合罗宾胜利了。
四、抓住关键,理解结论。
1、 师:但是,鳄鱼间的争斗并没有结束。虽然,入侵鳄鱼已经投降,罗宾却进一步向它发出了警告。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2、 交流句子。(1) 出示句子
(2) 罗宾用怎样的动作警告入侵的鳄鱼?
(3) 读第一句话,“但是”前后个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罗宾是“点到为止”?
(4) 读第二句话,怎样理解“仅仅”、“并且”?
(警告行为没有进一步加大;警告时间却持续着)
(5) 两句话连起来读,体会鳄鱼间的争斗是“点到为止”
3、读罗宾似乎在警告对方的话,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总结
师:课文通过一个真实的例子证实了,鳄鱼间的斗争看似凶残,实是“点到为止”的结论。其实,这是动物学家长期观察、长期研究的结果。
六、交流资料,了解来源
1、小组交流有关鳄鱼的资料,并向组员说明资料的来源。
2、在交流的基础上,办一份“鳄鱼小报”。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22鳄鱼的争斗
入侵者 罗宾
嚣张 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