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优秀随笔

时间:2024-04-18 08:40:32
小学教学优秀随笔(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学优秀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学优秀随笔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我的课堂上或是其他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篇课文,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文章的整体意思不能体会得深刻。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训练,效果出乎意料──许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

这就是语感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语感的培养。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教材,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义。而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挥作品的感染作用。

长期以来,语文课片面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让学生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却忽视了自悟自得,忽视了语感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可见,语文大师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透彻理解,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培养是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本选用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和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读这段文字后,我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和联想:可以从“细雨如丝”中联想丝绵细密和柔软;由“贪婪地吮吸”联想到嗷嗷待哺的婴儿;由“伸展”联想到摆脱束缚后的轻松和舒畅。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将春雨中的杨梅树想象成一个饥渴的婴儿,在母亲轻柔的抚摸和温暖的.怀抱里,饱吸甘甜的乳汁时,那种急迫的动作以及欢快与舒畅的情绪。

这一段文字所展示给人的意境,饱含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是充满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但是高超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狭长叶子的欢笑”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其中“贪婪”一词本为贬意,但用在此处,即使人对久经饥渴的婴儿在吮吸母乳时,那种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饰,那种急迫贪吃的稚气的样子顿生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学生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不是经过老师的分析和对词语的直接解释,而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语感中的联想和想象是学生在和言语对象接触的过程中,不是随意主观,而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想象和联想使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动人的景物,丰富的情感,严密的逻辑,深刻的哲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的愉悦,会在对言语的感受中源源不断,源源而来。

学生阅读得多,自然就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课外选取各种体裁、各种内容以及饱含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文章,使学生努力从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种词汇、句式的特点,去感悟其表情达意上的“共鸣”。

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要坚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小学教学优秀随笔2

时光荏苒,在一个新的校园里,我不是班主任,也不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育者,跟那些前辈相比,我的教学故事没有那么多感天泣地的故事情节,但是也有印象深刻和意味深长的故事情景。

一本励志书上以前这样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他的年龄大小,而在于他的意志力、经历和心智。回顾我这几个月,如果真的要来一个随笔的话,自己真的是感同身受。总觉内心深处时时充盈着感动。是领导的关怀,同事间的互助,师生间的'灵犀,让我感到了生活的好处,感到了生命的完美,也给了我在单调机械的工作中坚持下去的理由和信念。我感动着这一切,所以我也努力工作着,回报着,以下是我这段时间的一点心得。

在学习上,数学学科本身很抽象,有时候甚至很枯燥,因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科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相互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上课热情洋溢,不讥笑学生,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尽力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细心洞察任何一个学生乐趣的闪光点。

强调能者为师,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但是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一题多解,能够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办法。透过不同学生的不同展示,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活性,增强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及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信心,从而对整个班群众的学习起到必须的推动作用。

教师的言语,行为、情趣、人品是影响学生发展成长的关键因素。运用数学本身的魁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数学学科的兴趣及广阔的知识,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透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教学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资料,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能够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活法,调查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立主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设计上多下苦功,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多创设一些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等,还要注意自身的语言表达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要多理解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来完善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构成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

不敢许诺什么,但我会取他人之长,努力奋进!期望校园多为老师带给学习机会。

小学教学优秀随笔3

数学看似严肃、枯燥,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不如 ……此处隐藏16502个字……引导学生对星空进行长期观察,通过他们的观察最终获得关于星空知识的第一手资料:星星等级的感知、星座的形状与组成、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变化规律等,有了这些资料作为基础,那么再学习相关的知识自然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但现实问题是,对处于我们这个小县城的学生来说,观察星空早已成为一种远逝的奢望。要保证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就需要找到一块开阔地,需要远离市区寻一方浓郁的夜色……这些地乡村孩子看起来都是唾手可得的条件,对于寸土寸金并不断扩张的小城而言,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了。因此,本来应该经常进行的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至多只能是一次高贵的体验,的确难以长时间坚持下去。且不说这样的现实条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兴趣,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这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教学《夏季星空》这节课,吴老师决定采用指导学生绘制星空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北斗星与北极星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它们随季节的变化情况。于是,也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北斗星的斗柄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展示在平面图上,竟然出现这样一种结果:左西右东,上南下北。这样的现实,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日常平面图的方向是左西右东,上北下南”产生了矛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表示方法,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正确的表示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冲突的出现,也就是说,我们应在不轻易改变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前提下,让他们实现对新知识的顺利理解,进而掌握。

遵照上述原则,通过讨论,我们一致决定采用“模拟再现”的方式来突破所遇到的困难。具体做法是,授课教师不过分强调星空方位与学生头脑中已建立起来的平面图方位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以尽可能避免因此而造成学生学习新知的困难。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北斗星与北极星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北斗星和北极星之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画出来的图形举到各自的头顶,形成自己的“一方小天空”。接着,老师再指导学生摆出春季时北斗星和北极星的位置,即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方。最后,老师再指导学生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指示出与其他季节相对应的北斗星斗柄的方向。通过这样的活动,淡化了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结构的冲突,重点突出了学生对斗柄方向与季节之间对应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当然,这样的方法只是针对北天星空的方位而言,对于南天星空方位来说也同样适用,学生也很容易得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的结论。

课堂上,吴老师按照大家的建议来引导同学们开展学习活动。果然,同学们理解起来比较轻松,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她启发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学习,同学们都已清楚了北斗星的斗柄方向与季节之间的对应关系了。另外,我们也应该知道‘斗转星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的节气是‘春分’,也是春季中间的一个节气,你们思考一下北斗星的斗柄现在应该指向哪里?”

同学们略作思考,便或是果断地用手指指,或是响亮地回答“东南”。

“谢谢同学们的回答!不过,要想得到更准确的结果以验证自己的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坚持进行观察,做一个当代的数星星的‘小张衡’。那么,你一定能够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难题终于得以解决。回想起来,这样的成功得益于我们科学组全体教师对同学们认知结构及认知特点的关注,得益于教研活动的深入进行。

小学教学优秀随笔15

数学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正是这样,数学课堂教学或是在创设情境、激活生活经验中引入新课,或是在复习铺垫、激活旧知中引入新知,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凡是与旧知联系紧密、在旧知基础上生长发展的新知教学,都适宜通过复习铺垫的形式引入新课。其关键是把握好复习铺垫的度,既不可“密铺细垫”将知识全“嚼烂了”再喂给学生,降低学生探索、思考、发现新知所应有的思维力度,也不可过于“粗放”,让新旧知识之间仍然“高不可攀”,给学生的探索和思考留下难以跨越的“思维障碍”。在复习铺垫时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度”:

一、把好时间长短之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授时间一般控制在前20分钟内,这也是儿童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最佳时域。为了确保学生能在这最佳时域内有尽可能多的时间探索新知,复习铺垫所用的时间要尽可能的短,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复习铺垫通常以口答或简要的笔算后口答形式为学习新知抛好“锚”,打好“桩”,架起认知桥梁,促进学生迁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二、把好题量多少之度

复习铺垫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全都“倒腾”出来。复习铺垫的内容应该与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生长基点”。在复习铺垫的题量上也应有所控制,过少则难以达到复习铺垫的目的,过多则浪费了时间且易缩缚学生思维,关键是能恰到好处地激活新知“生长基点”。比如:特级教师徐斌老师在教学“9+几”时,徐老师采用儿童喜欢的谈话法导入新课:“小朋友,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接着,(出示小猴图片)由小猴带来了口算题进行复习铺垫: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徐老师在学生口算后提问:“通过这些口算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有的说都是10加几的,有的说这些题目得数都是十几。徐老师接着问:“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学生一下子发现: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看似简单的口算课,徐老师抓住了计算教学的本质,通过谈话法,直接引导学生口算、观察、体验,感知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新课中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8道口算题加两个问题不到3分钟的时间已做好最佳的复习铺垫!

三、把好思维难易之度

复习铺垫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学习新知搭建平台,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创设“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迁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因此,复习铺垫时习题或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既要切中知识的逻辑起点,也要通过复习铺垫准确切入全班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出最佳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愤”、“悱”的求知心理,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既有思维的挑战性,又能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还以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教学“9+几”为例:在复习铺垫时,徐老师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先复习把一个数分成1和几,而是通过8道口算题并辅以富有启发性的提问:“通过这些口算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当学生发现“10加几都得十几的”规律后,徐老师直接出示例题“9+4”,并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的复习铺垫可谓“切中要害”——既激活知识“生长基点”,又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力。

总之,复习铺垫之“度”既要关注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也要关注班级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表现,灵活调控,有效铺垫,让复习铺垫到位而不越位,真正发挥复习铺垫的激活旧知、启迪思维、促进迁移、引导建构之功效,顺利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

《小学教学优秀随笔(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