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随笔

时间:2024-04-07 19:15:38
数学教育随笔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育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育随笔1

数感的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让小学生爱上数学课堂,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深厚兴趣。我们老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一、发掘生活中的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感十分重要。例如:在体育课上,参加跑步训练,感受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离;到超级市场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一分钱硬币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即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就成功发掘出了学生在生活中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课堂中的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2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200毫升;有的说1200毫升;有的说1又1/5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三、发展比较中的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方法多样,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尽的,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发现、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人。小学生有较强的数感,会对小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数学有重要的意义,会使学生在数学王国中更有发展前景。

数学教育随笔2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

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 ……此处隐藏14111个字……目标。

读完全书,我为华老师对教育的深深热爱所感动,为他灵动的智慧、渊博的学识所叹服,为他对工作的负责、对学生的尊重所敬佩,他已经把自己看作了数学的代言人、教学的生命体,所以才会有“我就是数学”的宣言吧!

数学教育随笔1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把数学教育纳入科学领域,用一句话概括了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以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仔细分析,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数学活动应当联系现实生活,寓教于乐;二是数学活动的价值目标倾向于“感受”“体验”等情绪、情感的表征,关注幼儿的感官参与和主观投入;三是数学活动的现实目标立足于感知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对数学现象产生兴趣。因此,幼儿学习数学应依赖于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去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具体的事物从而获得数的概念,并逐渐学习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只有让幼儿通过对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使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自我建构,这样自己的数学也就油然而生。

一、走进生活,寻找数学

《纲要》用“身边事物和现象”“周围环境”“生活经验”等诗句明确了数学内容应取材于现实生活,生活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信息网站,让我们走进生活去发现数学。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能提供诸多的数学信息,例如:房子提供了数学中“形和体”的信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在回家的途中为我们提供数学中的测量信息(哪段路面宽,哪段路面窄,哪段坡度高,哪段坡度低),还提供了数量的信息(有几个人,几辆车,几棵树)。在吃饭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如:俺家有几口人,桌上有几双筷子,几块碗,几根汤匙,几种菜等等。这些数学信息在生活中若隐若现,但都切切实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只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去捕捉、去发现。因此,教师应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注意周围的事物,从中找到自己身边各种各样的数学,让数学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互作用,从而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在此过程中,环境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孩子们也将会对数学产生初步的兴趣,同时,也将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

二、走进生活,体验数学

数学规律是客观的,抽象的。学习数学对于知识经验缺乏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教育者必须引导孩子走进生活借助具体的事物,把客观事物与数学结合起来,让数学具有实际的意义。例如:“2”可以表示:2个人、2个苹果、2朵花、2棵树等等,这样数学在生活中逐渐内化,从而形成数学的概念。此时,当你在生活中看到具体的事物,就可能会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和描述周围的事物,如:看到气球、花、树,不但会从形状上去观察它,还会从数量上地数一数:几个气球、几朵花、几棵树,把事物与数量联系起来,使事物具有实际的含义。久而久之,数学融入孩子的'头脑中、生活中,便成为他们观察和思维的基本方式,或者发展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这样,数学思维在幼儿头脑中也就鲜活起来。幼儿以这种观察——发现的方式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这就是一个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个性化体验的过程。

三、运用数学,回归生活

抽象的数学概念一旦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幼儿对数学也就充满了兴趣,在生活中,习惯于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进行观察,从而,生活中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呈出不穷的数学问题。例如:来了3个客人,就得拿3双拖鞋;2个苹果分给4个人吃,怎样分才一样多;小明住在第几层楼,乘坐电梯时,应按哪个数字码;在回家的时候,应走哪条路比较近,且省时间……因此,教育者就要引导幼儿利用数概念进行简单的实际运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孩子们应用数学概念及其简单运算来解决自己生活中出现的小难题,真正的数学也便产生了,而此时数学的产生总是伴随着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喜悦,孩子们不但获得成功感,而且将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学习过程中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数学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每个人发现规律的方式却是主观的,是一种个体体验。建立在这种个性化体验之上的数学概念,可以称之为自己的数学。以这种友善的方式出现在孩子面前,出现在生活中的数学,它将会使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也将是最有亲和力的一门科学。

数学教育随笔15

从今天上午开始,由华东师范大学李树培教授给我们开设《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成功阶梯》课正式开课了,共用七个半天的时间,着重帮助我们认识、掌握、运用教育科研手段来研究教学问题,这种系统化的培训应该是我们这些基层教师迫切需要的,对参与培训老师们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李教授采用的是参与互动式培训模式,参与案例、学员反思、经验分享等方式,引导大家零距离地接触教育科研,近距离地思考教育科研,从大家的反馈可以看出,不少老师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收获。

然而,在听课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科研为什么大家都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都能感受到它的巨大效益,但在实际教育生活中却总是那样不尽人意呢?

李教授发放的材料中,郑金洲教授总结了当前学校教育科研存在的八大问题。实际上,当前的学校教科研还存在很多见怪不怪的现象,其中,比较特殊的有以下几方面:

1、立项多研究少(空谈)。出于各种功利的需要,现在的很多学校、教师都热衷于课题的`申请立项工作,可以说在课题申请立项的过程中做足了文章,一旦申请被批准立项后,马上轰轰烈烈地进行开题仪式,之后不少课题就被束之高阁,真正在实践中做研究的少,有创见的更少。

2、材料多行动少(空心)。经常参与省、市级课题的结题工作,有些学校对结题工作很重视,材料装订的可谓美轮美奂,不仅装订的漂亮,而且内容很“厚”,分门别类,文字、图片、视频、软件等。可你仔细去看这些材料,你会发现,真正反映课题实施的具体材料并不多,很多都是学校教学活动,学校把课题当成了“框”,学校所有的材料都往里面装,看起来很多、很厚,可真正做课题的材料却很难找到,从中可以发现学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质性的行动太少了。

3、宣传多效果少(空洞)。当前不少学校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更关心的外在的形象宣传,每每总结、汇报都会罗列出学校有多少个课题在实施,有什么样的成果。可按照学校的汇报成果去深入下去了解,往往又很难有具体的实验成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课题可以提升学校的品味,提升学校的形象。再加上说比做容易的多。

正因为当前的教科研存在很多的问题,老师们面对课题研究时心情是复杂的。因为,他们知道作为专业成长的有效催化剂,课题研究是教师由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的有效平台,可面对当前各地学校课题研究的实际现状,老师们又不愿参合,他们看到过别人是怎么把一个没有做的课题顺利“结题”的,不愿为此而同流合污。那份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若用时髦的词说“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果破解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这些问题,我看单纯地从学校、从教师层面可能不能解决问题,需要让教育科研回归到本元,回归到它的教育科学研究上来,或许这可能才是解决当前学校科研乱象的一个切入口。

《数学教育随笔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