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教育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教育随笔1曾几何时我满怀激情登上这神圣的三尺讲台,看着下面一双双透亮天真的眼睛,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只是一股脑的全部告诉他们。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等一节节课堂教学成为你生活的节奏、习惯以后,自己的热情在被无情的岁月消磨。不知什么时候起,面对学生脾气渐长,尤其是在学生无从应答、答非所问时更是火冒三丈,渐渐的学生学乖了,课堂上在没有林立的小手,很少有洪亮的声音。现在很多教师一起交流时总是说:我的学生都是"哑巴",会回答也不举手,不会回答也不举手。为什么大家都有这样的困惑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谈一些体会,共勉。
一、尽量不要让学生遗憾。
课堂教学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展开实现目标的,问题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面对几十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的针对不同学生的提问就至关重要。实践中我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把较难的问题留给中等生,对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这样各得其所,不给学生造成遗憾或是尴尬。这样做解决了大多数学生的担忧。但是这样的提问方法对所有的学生来说,尤其是中下等生是不公平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学生之间的谈话:
"那个问题太简单了,老师怎么就不提问我呢?偏偏给我了一个难题,老师就是偏心眼。"
"那个问题老师夸她有创新,其实我虽然学习成绩没有他好,我觉得我的想法也和他差不多,可是老师就是不给我说话的机会。"
我想,学生的说法并没有错,难道在某一个问题上也许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何必拘泥于定势思维。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就马上在课堂上实践了,面对同样的问题我这样问: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对于刚才的回答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这样的提问给了其他同学表现自我的相同机会,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设计、呈现、预设、生成等一个个细节,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尽可能不让每一个学生遗憾。在我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是均等的,绝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
二、学生应该受到尊重。
面对许许多多老师的困惑,我常常这样对他们说:"教学中的任何问题都是教师的问题,学生是没有错误的,如果你一定要‘归罪’于学生,那只是你找到了一个发泄情绪的借口而已。"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以及个人性格、学习经历的差异,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各不相同,也正是如此而课堂才多姿多彩,也正是如此课堂才需要每一位教师用一生的时间挑战。我们要尊重课堂中的人、事、物,尤其是这些鲜活的生命更值得我们教师去尊重,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平等的,具有相同的`人格。但是很多的教师还没有彻底的角色转换,还是凌驾于课堂之上,主宰着课堂的一切,对学生颐指气使。回答问题是教学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面对学生回答不出抑或答非所问,教师常常语出惊人,"笨蛋!""别人能回答下来,你怎么就不行呢?"……指责、挖苦接踵而至。就这样教师一次次挫伤着学生积极回答的信心,慢慢的学生就干脆不举手了,因为谁也不能预料到自己回答以后会有怎样的后果,何必自取其辱。
"让学生体面的做下去。"这是我深刻反思自己教育行为以后对自己所说的一句话,而且我也相信这句话将伴随我走过一生。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们都要认可,哪怕就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个简短的词语;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们要有包容的胸怀,指出错误的同时尽量从其他方面找到值得表扬的东西加以肯定;当学生缄默不语时,我们更要等待并加以关心,给予额外的引导,尽量让他回答出哪怕一点点;当学生答非所问,我们也要充分运用教育智慧化解危局;……学生能够感受到你的关心,会感激你的支持,感恩你的包容。他们在这种和谐包容乃至被尊重的氛围中,自我表现的欲望会被无限的放大,课堂中不再有担心与惧怕,不再有沉默与对抗。
三、学生需要教师的等待。
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冬去春来需要等待……世界有太多的事情是需要等待的,学生的转变也需要等待。学生转变需要教师的首先转变,当教师转变时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不同的人适应时间长短不同,因此我们要等待。很多时候学生对教师的突然转变充满怀疑,他会慢慢的观察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推测自己会受到怎样的对待。这时我们更需要耐心与等待,用"坚持"来面对学生的等待,最终学生会相信我们的。
等待的过程是一种酿酝,一种孕育,虽然饱受煎熬,但是当课堂充满激情不再沉默时你就会体验到快乐。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的成功,更是我们在不断的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我要说教育需要教师用心,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砺,不断成长,不断创造!
五年级教育随笔2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已有一年,想想走过的历程,有苦闷,有彷徨,也有欣慰。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家长并不容易,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所做的一些教学工作:
一、关注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交流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喜欢某位、家长,其课堂气氛就会显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首先做的就是努力让学生喜欢自己。
首先我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等传递给学生信任,尊重的感情信息。例如:课堂上有学生做小动作。这时我就放慢讲话语速,或请他回答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后在找他与他交流沟通。而不是在课堂上用严厉的言语指责他。五年级的学生好"面子"如果你当面批评他,可能会让他产生厌恶感,跟你顶撞。这样即影响了学生和自己的情绪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然后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有亲切感。有时也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
二、面向全体学生,应材施教
由于每个人学习语言的能力的差异。通过几年的学习时间,这种差异已经很明显。所以不能按同一个模式去要求学生。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大胆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同时多花点时间去耐心的指导。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温暖和支持;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比如练习对话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练习。让。
2。适当的渗透语法教学。从五年级开始陆续出现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适当的语法讲解有助于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记忆。
三、正确的评 ……此处隐藏10096个字……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
2、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我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不同标尺下的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但务虚还要务实!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也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因此,要万变不离其宗: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着眼。
五年级教育随笔15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蛮负责任的老师,高举着“为你好”的旗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俨然一个旧时代不苟言笑、不近人情的私塾先生。每每学生见了我,总是低头闪过,实在躲不过就毕恭毕敬喊一声“老师好”。我不去思考这个余威背后的内容,单从他们每次考试排名不错的成绩,就理所当然地觉得,这一切,都没有错。我跟学生之间那千年不越的距离,也属正常。
恰好有机会跟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花花老师一起搭班。五年级刚接手的那学期,据孩子们说那时的我是令人讨厌的,虽然不打不骂,但那个严厉的眼神足以在五米开外置人于死地。具体的就不说了,羞于出口。不过这里面的收获也是不容置疑的,我用了一学期的时间,为这个来自五个班组合起来的班集体进行了融合,训练出了一系列语文学习习惯。首先是书写,开学第一次见面,我送给他们一句话:提笔即练字。此后我照此要求一路坚守,每天的家庭作业必定亲自检查,任何人有任何书写不认真的情况必定重写,到最后让他们觉得实在是找不到缝隙可以乘凉,一个个都从了。一个连家庭作业都能写的很认真的孩子,他的学习态度就算是基本端正了。其次是预习,我喜欢用一课时讲课文,节省出时间再额外找些文章跟孩子们共读。但一课时讲课文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预习充分。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哄吓诈骗外加检查,终于又逼出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其实都是些基础的要求,但在农村学校这类不动笔的作业一直就很难执行。同桌二人配合带字典和词典,开讲之前,读熟课文,梳理文脉,查清生词。及至六年级,有不少孩子甚至会发散性地提前查到跟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课外知识,有些甚至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听着他们上课滔滔不绝的讲解,我收获的不只是感动。再次是课外阅读,每晚坚持半小时。我会不间断地检查读书情况,虽然心里没底,但我知道,一大半孩子都坚持下来了,两年,每晚读课外书半小时以上,那该是一个多么丰厚的积淀啊。再有就是积累,他们手里都有一本硬面抄,五年级一直用到六年级。扉页上有自编的目录,什么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成语归类、古诗名言集锦、修辞手法说明方法、我的作品、我读过的课外书、我写错过的字……其实就是平时学习过程中一点一点的积累进去的东西,两年了,沉甸甸的。孩子们对这个本子更加爱惜。有不少同学甚至会因为磨旧了而重新买了一本,又把之前的内容工工整整地重抄一遍。这样的一本积累,远没有书店里的任何一本知识集粹来得全面系统,但它里面蕴含的温度,只有孩子自己能感觉到。我还用了大量的时间跟他们一起朗读,试图让他们感觉到纵情朗读以后周身舒畅的淋漓感,让他们爱上语文。到了六年级,我常常会对他们说,再把某篇课文读给我听听吧,让我重温一下。于是他们欣然接受,就像大人满足了孩子的一个小小心愿。好习惯就像一双翅膀,能让孩子们在飞翔的时候,感受到更多的乐趣,更能让我省心省力。
都是题外话,其实我想说的话却说不出来,只好先得瑟一番以镇定情绪。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严厉而造就了今天的他们,或者如果我像现在一样亲和一些,会不会效果更好。但我分明的.感觉到,这两年真正让我开心的远不只是孩子们学习上的事,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一个一个一点一点靠近了我。现在在校园的任何一角,只要看到我他们都会故意的、大声的喊出来:王老师好!那几个高我一头的男生格外如是。而我,也肆无忌惮地冲着他们龇牙咧嘴。有时候一个人静思默想,早这样多好啊,非但没有影响成绩,还能有暖暖的幸福感。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这样的呢?是那次作文课?是那个冷笑话?还是那一词求助?总之,是真的不一样了。也许是四十岁以后,人老心善了吧。
六年级下册有篇作文,要求毕业前给老师写封信。我都是不加限制地随便他们写给谁,以往绝少有孩子写给我。唯有今年,我的点击率居然大大超过了心爱的花花老师。我的转变有一部分是受花花老师的影响,没想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花花老师失落了好半天。有一个蛮调皮的孩子在作文里说:王老师,等我以后有钱了,我一定会来看您的!哈哈,我老有指望。
趁他们写作业的时候,我在行间巡视。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我在想,他们那小小的快乐的心田里,会不会感觉到,那个时候,有一个人,正在看他们,在时光滴滴答答的流转中,在毕业的季节里,心有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