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学随笔1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的《识字5》,以词串的形式介绍了冬天的美景。全课读来琅琅上口,有韵有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教学时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指导观察。
儿童的思维具有易受情绪影响的特点。课始,通过谈话“小朋友,秋天刚刚过去,寒冷的冬天就来到了我们身边,你想对它说什么呢?冬天里,别有一番景象,想出去走走吗?”在《郊游》的歌声中出示课文插图,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激起他们愉悦的情绪,调动起学生识字、诵读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言感知的形象性,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游戏,突破难点。
在学生初读词串后,为了让学生能和事物建立起初步的联系,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让学生把词语贴到对应的图画中,学生很容易找到他们已经认识的事物,但对于北风和寒流,却不找到该送到哪儿了,呆呆地站在那儿。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更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寒流”和“北风”。同时也以这一生成为基础,组织难点的教育,学生更加投入,效果更好些。
三、入境品读,读中感悟。
在精读课文时,要把“入境”与“品文”结合起来,借助情境,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中,创设情境,“小朋友,让我们坐上雪橇快乐地出发吧!”接着让学生听一听,从北风的猛烈和气象阿姨的介绍感受到寒流的到来,再看一看观察动物、植物和小朋友的`不同表现,再通过自读、互读、小组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引导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把识字、理解词语和认识事物融为一体。
四、注重积累运用,培养语言能力。
最后鼓励学生用上课文里的词语,练习说一段话,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进一步内化,并在运用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达到了丰富了语言积累、感受语言的优美的目的。
语文教学随笔2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必须的进步。现把自我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期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忙。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潜力和抽象概括潜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用心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资料。例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我的印象画出心中的“云房子”,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直观认识和这一课的理解。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孩子天生有表演的欲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使用这一点,我们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在《秋姑娘的来信》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孩子扮演主角,结果是两倍努力的结果。可以看出,如果课堂上的信息以生动可见的形式改变的话,课堂上的信息就会更加深刻。
教育呼唤创新,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加强音乐与艺术等学科的结合,把阅读与歌唱、绘画、表演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而且能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随笔3近日,在秀水小学参加了关于“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的集中培训,有幸聆听了三位教师的阅读指导课,下面就结合“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一主题,谈一点粗浅的认知: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更是对课堂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 “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机械的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 ……此处隐藏11999个字……本书,跟在孩子们的后面,又回教室了。
报名还在继续,我还要到四楼分发老师们的书,我帮班主任请了热心家长,叫他们帮忙班主任分书,搞卫生。跟我们班主任说了要让她辛苦了。她说你一样辛苦。我们相视而笑,和我的学生们告别了,开始做那些杂事了。
到了四楼,正好分各年段的书,陆陆续续有不少老师来了,问了很多事,科室里真热闹!我发好了书,把我们二年级的放在一边,我拿到三楼给我们段长,同事一个寒假不见,大家都很亲热的招呼着,说笑着。
语文教学随笔14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作文教学呈现出多元、开放的趋势,而话题作文成为作文教学中的新亮点,体现出灵活、现实、发散等特点。灵活是就其选取材料与确定文体而言可以不拘一格,现实是就题材而言,写作时可紧紧结合时代特征,紧紧贴近学生生活,发散是就学生写作时的思维品质而言。怎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写,写真话,写新话,写奇话,关键是要在作文指导中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开启学生的思维。
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话题背景中挖掘新的内涵
话题背景涵盖面广,怎样让学生从话题背景中派生出枝节的内涵来,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进行类比分析、归纳推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合理的开发,要把书本与生活结合。在一次作文课上,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话题作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百花争妍……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象,是在告诉你春的脚步向你走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又会使你想到困境中的开朗,你心花怒放,春的脚步向你走来……请你以"我心目中的春天"为话题写作。
作文题一出示,我首先让学生反复读话题背景,然后给了学生5分钟的讨论交流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陈述自己对"春天"的自我认识感受,学生争相发言,多数同学还是局限于"自然之春",写自然界的春天;这时,我让学生想"春"的特点:温暖、绿色、活力。猛然间,有一位同学说,我还想到了心灵之春,当我受到别人的帮助、鼓励、表扬时,我多么幸福;又有同学说,我想写科技之春,如今,科技迅猛发展,不也体现着他的活力吗?又有同学说,我要写"和谐之春",只要我们能平等互利的.生存在这个星球,那不也是一种美的境界吗?而有的同学还想到了"环保之春"……这样,从话题背景出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教会学生精心选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周围,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丰富而真实的存在,都有一个广阔无边变化着、汹涌着、激荡着的生活海洋。只要学生能够采集其中的一个涟漪,都会写出自己独特的文章。但是,为什么学生却常常遇到作文题目的时候难以表达?以致内容不具体丰富呢?不妨,我们语文教师换位反思探究一下:也许是物质的丰富会导致精神的贫穷,舒适的存在可能让心灵空虚、情感模糊起来,过分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却使学生淡化了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应试教育的影子依然徘徊在一些教育者的思想深处等等,这些原因错综复杂,生活的平凡给学生的感觉犹如淡水一般。试想,温室之中的嫩苗怎么会感受到风霜雨雪的自然滋味呢?其实,平凡的存在才是生活的海洋,对此的忽视必将导致选材角度的不切题,也就患上了表达内容不丰富的疑难症。平凡的世界是那么地真切,它们演绎着我们的成败荣辱,交织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观察平凡、感悟平凡、抒写平凡,才会塑造自我;叙写真事、抒发实情,方可表现真我。生活中妈妈的唠叨,爸爸的沉默,老师的眼神等等,人生百态,自然风光,感情纠葛无不精彩纷呈。因此,选材好,下笔流畅美妙;角度佳,表达起伏变幻,才能激发学生话题作文写作的积极思维。
语文教学随笔15从课堂上走下来的我仍然充满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学生一起走过的这难忘的每一个四十分钟,静静回味我们的真心交流,品味学习过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我感到了快乐,同时也激动不已。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每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并积极投入其中
有这么一句话: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的确如果学生感到了快乐,那么他们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所以,在本组的每一课我都力争创设愉悦可持续型氛围,让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比如,在课文《酸的和甜的》中,课前交流时,我们玩“你演我们猜”的游戏。接着又根据几幅图片认识了“猴子”“狐狸”“葡萄”等词语。识字中,学生认识葡萄园里的生字朋友,请出捉迷藏的词朋友,于游戏中自主识字,合作交流。在指导朗读时,学生带上头饰进行表演,他们进入了角色,在读读演演中积累语言,自悟道理。布置开放型作业时,我激趣引入:“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想给小狐狸写几句话吧!除了给狐狸写几句话外,你还想干些什么呢?”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情趣,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其中。
二、在朗读中指导,以读为本,使学生积累语言。
感悟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小组合作读,小组展示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三、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
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叶澜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课,应当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孩子们都活了,整个课堂洋溢着一种很热烈的氛围。孩子们大胆地说,大胆地演,充满着一种激情。所以我感觉到,我在这样的课堂当中感受到快乐。再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
1、因为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他的思维,他的表达都是各有各的特点。特别是,有些问题提出去后,孩子们应该要这样答,可是他偏偏就不这样答,这时候怎么办?我想,这时候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着急,静下心来,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引导。在这种等待当中,慢慢的引导孩子,使得在这堂课当中体现一种生成性,使孩子,由原来的说得不好到说得好,由原来的理解得不深到后来的'理解得到位,那么我想,课堂上就是要体现这样的一种生成性。而这一点正是我所欠缺的。
2、感觉到在课堂上,有一些地方,该放手的,让孩子大胆的来提问,大胆的来辩论,像这样的一些地方,自己感觉好象还放的不是很开,老是有一种,希望能够把孩子抓住,或者说课堂的结果能给抓住。希望这个课能够上得比较完美,然后也不拖堂,时间到了,我这个课就上完了还是多多少少有受这样一种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尽量的避免这样的一种约束,让自己的课堂更开放,更充满人文化的生命活力。
我想我们对一堂课来说,我们可以追求他成功。所谓的成功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生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是,不能追求完美。因为完美,实际上他是不可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