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

时间:2024-01-25 04:26:36
人际交往心理集合

一、认同的观点

人和人本来可以当朋友,但是有的人心里设防,就难以相处,人际交往的明灯读后感。世间,有的人喜欢成人之美,有些人专门喜欢破坏别人的好事。假如有人对我们设了心防,我们谦虚、礼让,或是赞美、馈赠,都可以化解之。真诚相待,因为唯有真心才能赢得友谊。

二、与自身的联系

人与人之间经常结下不必要的仇恨,有因为误会而生的,有因为吃亏而生的.,也有因为语言伤害而生的。其实,人间不应该有仇恨,就是有一些吃亏上当,也应该不要计较,而予以原谅。“诚”是人际交往的根本,自古以来一向受到人们的崇尚。交往能做到一个“诚”字,必能得到对方的真诚相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切记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往的受益者是双方,一定要平等待人,不可盛气凌人。

三、反思重构

想要化解危机,先要建立忧患意识。危机可能随时发生,凡事小心谨慎,自求多福。例如,把房屋建得坚固一点,比较不怕龙卷风;或住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就有邻居可以守望相助。依此类推,凡是会造成危机的人、事、物、地、时,都要事先防范,才能化解危机。要宽以待人,不要苛求于人,严于对人宽于对已是一种有悖于公平原则的双重标准,它只会导致对方反感。相反,如果我们能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不放纵自己,不苛求于他人,必能赢得对方的敬重。

人际交往心理集合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1、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3、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4、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5、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6、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7、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8、冷漠心理: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人际交往心理集合3

1、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2、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3、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4、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人际交往心理集合4

1、孤独心理

其特点是寡言少语,对人缺乏主动、热情。外在的表现往往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欲望掩盖起来,对别人怀有戒心,平时愿意独自学习或处事。

社交上的孤独,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一种封闭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找不到或根本就不想找到知音,对社交缺乏兴趣,不知如何去接近他人,与别人缺乏心灵上的沟通。对于别人来说,常常感到这样的人难以接近,与之交往不是很累就是无效,于是便与之保持心理距离,久而久之,孤独者就越加孤独。这类学生的交往障碍更多地是由于其偏于内向的性格造成的。

2、自卑心理

其特点是在人群中羞怯,有不自然的表现,有较强烈的自卑感,凡事总希望采取观望的态度,一旦与同学出现矛盾或考试成绩不佳总是“自责”,长此以往这种学生会出现沮丧和悲观的消极心态。有这种心理影响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又担心自己的不足或缺陷被别人发现而被瞧不起,所以在交往中缺乏勇气、畏首畏尾。

自卑,即因自我认识发生偏差,过低地估计自己,轻视或看不起自己,是人际交往中的羁绊。过于自卑的人,别人同他打交道时也常常感到压抑和沉闷,他也害怕同别人打交道,久而久之,人际关系显的很不协调。

3、多疑心理

其特点是不信任别人,与人打交道总好斤斤计较,不顾别人利益,很少能体贴别人。多疑的人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抱“以邻为壑”的.态度。多疑的人往往无中生有,搬弄是非,总把别人的善意当做恶意。结果不仅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裂痕,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人际冲突和人际伤害。

多疑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心理选择,是一种由主观臆断所产生的不信任他人的情绪情感。多疑心理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多疑心理,这与我们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如广为人知的“人心隔肚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这几乎成了中国人性格中的共性。当然这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与人打交道时多点心眼,防备被骗等。但在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起着消极的作用,如多种无谓的争执、吵闹等,往往都是多疑在起作用。所以,多疑是人际内耗的祸根,是心理的毒瘤,它往往使“自我”变得阴毒可怕,无法沟通。

4、自负心理

其特点是自高自大,争强好胜,固执已见,不信任他人,甚至瞧不起老师。这类学生往往目中无人,总是过高地评价自己。其同龄伙伴也讨厌同这种类型的同学交往,最后也会成为“孤家寡人”。

自负的人往往是以自我存在为前提的处事心态,凡是与我相吻合的便是真理。这种人偏面强调“自我需求的合理性”,极端自私自利和自以为是。如有些同学在午休或晚上,不顾别人是休息或学习,便旁若无人地在寝室里为所欲为。这种人还常常喜怒无常,让别人都围着他转,一不如意就火冒三丈,在同学中显得十分霸道,以此来满足自己的不良心态。这是一种令人憎恶的“自我”表现。这类学生产生的交往障碍主要是由于过分自满,自我评价过高造成的。

5、嫉妒心理

其特点是在与人交往时,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如天生的身材、容貌、聪明才智、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各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抱怨、憎恨、甚至愤怒等复杂的心态。这种人总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在某些方面强过自己时,又无竞争的能力或勇气,于是往往采取讽刺、挖苦、挑拨、中伤等不正当的行为,造成种种心理伤害。严重的嫉妒,还会吞噬人的理智,影响正常的思维。有的在“妒火中烧”的情况下,可能会铤而走险毁灭自己的前程,甚至自杀或他杀等,也有的可能消极沉沦,从此一蹶不振。

培根说:“嫉妒是人类最卑劣的品质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嫉妒心人皆有之,只不过有轻重之分而已。嫉妒心理的产生,常常是在周围熟识的人之间产生,如同学、同事、朋友、亲属、上下级以至夫妻、兄弟姐妹、恋人等等。有嫉妒心理的人,最容易与他们比高低、分上下,不服气、争输赢。而对那些位居高位的“伟人”、“大科学家”、“大名人”,人们不会产生嫉妒,其原因这些人与一般人差距太大,所以谈不上嫉妒。嫉妒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健全的社会生活。

6、逆反心理

其特点是在交往中总爱与别人“唱反调”、“对着干”、喜欢充当“反派角色”。你让我向东我偏向西,你让我干这我偏干那。有的人甚至走极端,充当与众不同的“英雄好汉”角色。这种人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已见,振振有词,不能与别人合作共事,干什么事都别别扭扭等,事情还没有做,意见就一大堆,谁不同意他的意见,他就反对谁。只能听恭维话,听不得反对意见或善言劝告,等等。

社会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失常心理,它是用抗拒、反对集体或者别人对自己的要求、指令的形式,逃避外界的压力,从而维护自己个人的尊严、面子。有逆反心理的人,当他的需要受到挫折时,他就会对阻碍他的人,阻碍他的需要不能实现的规章制度和周围环境等,产生攻击行为。如他们往往用摔坏器皿、脚踢桌椅、重重关门等行为来发泄情绪。有些人虽没这样做,但是愤怒、敌意和破坏情绪却长期积压在心头,没有发泄出去,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他们进一步地心理失常,并会用社会所不允许的、人们不能按受的方式,把他们的逆反心理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打架、破坏财物等等)。

当然,青年人当中的逆反心理,有些是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所形成的,如专门看受到批评或批判的作品、影视片、光碟等,他们辗转相传、争相暗中传阅,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造成的。青年学生应用理智战胜情感,提倡谦虚忍让的美德,同学、师生之间要多理解、多谅解、友爱相处。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骨干,决不能受困于心理疾病,若是出现以上负面情绪,还请及时就医或者进行自己调整,才能更好地生活学习。

《人际交往心理集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