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感觉心里难受,但没有到要去医院看精神科的程度。我该怎么判断自己需不需要找心理咨询师?
目前,大部分综合医院有精神科或心理科。有些精神心理问题,例如长时间失眠、抑郁焦虑水平比较严重的,建议到医院看看,服用药物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中国人对于心理、情绪问题喜欢“忍着”,精神上的痛苦常常让位于物质的、现实的追逐,这使得很多人有了心理情绪问题而不自知,更别谈自救。周莉认为,人们应该更多地去观察、关注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如果自己身上出现下列情况:1.在群体中“搞特殊”,如身为学生却不愿学习甚至厌恶学校;2.躯体、情绪反应特别强烈甚至“崩溃”,如一到考试就焦虑得无法控制、面对职场的晋升机会紧张得失控;3.以上两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难以调适,就应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不能强忍着。当然,如果你正经历一些生活、人生事件,或者有一些自己弄不明白、想不清楚的问题如“我为什么非常害怕领导”“我为什么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等,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帮助分析,找到深层原因来克服障碍和提升自我。
2.心理咨询有什么用?
很多人希望心理咨询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希望咨询过后,家庭矛盾就解决了、工作压力就减少了等,抱着这种期望做咨询多半是要失望的。心理咨询主要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应对生活事件。例如,面对同样的打击,有的人恢复得快,有的人就此沉沦,这是心理韧性、应对机制的差异导致的。咨询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强心”,让你对自己的心理处境更敏感,对待问题更客观,处理心理情绪问题更成熟。
3.心理咨询和普通聊天有什么不一样?
与随便找个人倾诉相比,心理咨询中的“聊”有明显的专业性和目的性。针对同一件事,如考试焦虑,朋友可能只在表面上劝慰“别担心啊,肯定会考好的呀”,而咨询师会更深入地了解你为何如此焦虑,你真正担忧的是什么,甚至会联系到你人生中其他的焦虑,一起来看看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为何。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咨询师能从混乱的话语、庞杂的事件中分析归纳出一些非专业人士看不到的内在逻辑。
另外,虽然都是说话,但咨询师的谈话体现出了“技术”和“艺术”。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问的问题、怎么问、往哪个方向谈,都有一套方法、体系,并非泛泛而谈、蜻蜓点水。且与咨询师的谈话是“以你为中心”,整个对话更专注“你”的感受、想法、思考,相比非专业人士,咨询师更懂得倾听、包容、理解等技术,让你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敞开心扉来谈论自己。
4.可以到哪里找咨询师?
目前做心理咨询的机构和个人工作室不少,一些高校或医疗机构也设有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门诊,但其做咨询的方向有所差异。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主要接待校内学生,针对学业、情感、人际等问题给予咨询帮助;医院内的心理门诊主要针对达到诊断级别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水平良莠不齐,接待的人群较广,可靠性需要加以辨识。
5.怎么判断一个咨询师的资质?
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师或咨询机构鱼龙混杂,找个靠谱的咨询师并不那么容易。一个咨询师靠不靠谱,周莉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看:1.教育背景,从正规高校的临床或咨询心理学专业毕业;2.培训经验,接受过连续2~3年系统的专业培训(例如中德班、中挪班、中美班等);3.督导时间,在有经验的督导指导下独立开展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师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6.怎么看咨询有没有效果?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判断咨询有没有效。一是看日常生活是否有好的改变,这主要是指行为方面。例如失眠有所缓解、考试前的焦虑不那么严重或懂得如何调适、人际关系不再那么紧张等。二是看是否有“力量感”,这叫“赋能”,即通过和咨询师深入交谈后,确实得到了鼓励,觉得自己变得更有力量,更有勇气和自信来面对身边发生的事。
7.一般要咨询多久?
很多来访者求好心切,希望一两次咨询就“解决”问题,但咨询师不是药物,常常不能“立竿见影”,需要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要获得满意的效果,周莉建议咨询次数不少于8~10次,当然这与最开始设定的咨询目标、来访者问题的严重程度有关,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8.咨询关系结束后可以私下找咨询师聊吗?
具体情况需要双方沟通,但出于职业的相关伦理原则,不建议来访者私下找咨询师“聊天”。
9.有朋友是心理咨询师,可以找他聊吗?
通常不建议有私人关系的双方建立咨询关系,因为这会影响咨询效果。如果你有朋友是咨询师,可以向他请教一些心理问题,问问他的看法和建议,但不要深入探讨。
10.怎样才叫心理健康?
关于什么是精神、心理健康,在概念上有官方的定义,周莉认为,心理状态良好的人就是能体验到幸福感的人。它具体可以表现为情绪稳定、工作生活有效率、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与自己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生活压力,希望大家追逐物质的同时也多关注精神和内心的问题,这样才能少一点‘沉重感’,多一些‘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