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28 04:26:37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0篇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

5月29日我参加了我校数学学科的赛课。我讲授的是数学广角的《搭配中的学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经历了两种不同事物的搭配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符号化思想,发展学生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前我录制了微视频,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课上通过学生自学汇报,再发现总结方法并渗透数学思想,最后是练习巩固。从课堂学生的表现看,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对搭配的方法掌握也较好。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我们初次尝试课前微视频的学习,学生的参与度高,回顾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我觉得,应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微视频的录制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布置还需具体明确。例如:在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应布置想一想怎样写算式呢?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时,应在小组内先交流,然后再指名汇报。通过学生的交流,更加了解搭配的方法,为搭配方法的总结奠定基础。

3、练习题的设计还需多样化,拓展的.练习处理有些匆忙。

4、学生语言的表达还需加强。

我觉得数学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考的方法,学到了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的逆行学生此方面的培养。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2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对小学数学课堂,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这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3

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把教学内容的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的题目整理成一个聪聪过生日的情景串。学生从开始到结束,都围绕"广角"教学,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学得自然新鲜。内容又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点心的搭配、路线的选择等,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搭配、设计旅游路线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在想办法表示穿衣服的过程,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拿不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要引导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考虑算法。如果这样应该将排列与组合分成两课时来上。但这样难度提高了不少,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

三、如何照顾后进生。公开课特别是操作课或者活动课,课堂很热闹,优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尤其是象数学广角这样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来探讨。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4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五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解密码锁问题、路线选择问题、拍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提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情景串,以小红想打扮得漂亮些带大家去儿童乐园玩一整天的活动为线索,巧妙地设计了帮小红搭配衣服、吃早餐、开密码门、选择路线、及拍照等五个情景,以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融入整节课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将认识服饰搭配、配餐、路线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等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操作、方法多样,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从而充分领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拍照等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 ……此处隐藏4391个字……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如果此时能让学生利用投影展示一下搭配的方法或者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大的学具卡片展示搭配的方法,会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1、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在配菜活动中,学生们已经总结出了用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如果能在后面的搭配衣服、搭配路线等活动中,用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提升,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最后,我又新设计了一个猜电话号码后四位的游戏。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太难了。如果变成三位数就好了。

4、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0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分发教具使学生感知做事情的要有有序的思考意识,然后引入晴晴这位新朋友,用晴晴的口吻进行提问,使情境贯穿始终。结合本课的线索进行选材,如:穿什么衣服、配餐、打开儿童乐园的密码门、行走路线、照相的搭配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用“晴晴要去儿童乐园,想衣服要穿漂亮些,请大家给他提一些建议”这样的语言,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这五个情境中我拟定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衣服搭配)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连一连(配餐)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动手操作,让学生“跟”进来

动手操作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提供了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从搭配上衣和下装开始,是本节课的第一次操作。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学困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乐”起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搭配中的学问”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做一做、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实验,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有趣的操作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能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活”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没有做,学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以动促思,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活”起来。

(四)动手操作,让学生“富”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会产生价值。这产生价值的过程,正是难能可贵的创造过程”。而俗语也说的好“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见,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然而,课堂教学没有遗憾可能就不会有提高,所以,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做如下总结:

(一)整节课缺乏大数学观的前瞻与后连。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

(二)个人的基本素养还有待提高,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的用语言提出学习要求,正确的使用评价语言,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等方面,做的不够好。

(三)课堂应变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在课堂上能果断的放弃课件,但是在时间的调控上,做的不够好。所以,整节课下来超时了,少做了一道深入练习,导致课堂上没有呈现用乘法原理解决问题,虽然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已经有所渗透,在巡视中,已经有学生能用乘法原理去解决问题,但是,并没有在全班的交流中呈现,这不可避免的是教师的不足之处。

(四)关注学生的这方面,教师做的还不够。课件临时出错,课堂上发生变化,学生用好奇的眼神关注大屏幕,教师没有及时关注,所以,导致教学超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关注课堂上的一点一滴。

总之,在本课中,努力贯彻新课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及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